沈阳红色教育基地
  2020-08-18 14:43:19     浏览: 13218  
01、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1951年初,原东北政府决定,在丹东、沈阳等地修建4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由原东北军区政治部修建。1951年8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落成。同年12月10日,移交给沈阳市民政局管理。
初建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为坐东朝西、面阔五间的砖砌平房。灵堂内,悬挂着抗美援朝英雄五烈士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杨连弟的遗像;左右两侧的柜橱里,陈列着烈士们的革命遗物,有副军长蔡正国烈士带有血迹、弹孔的军装,勋章等等。烈士墓地里,共有100余座烈士墓,墓形圆而尖,前置石碑,上刻烈士英名及生前光荣事迹。1963年9月30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由3部分组成,前部为停车区;中部为广场绿化区;后部为瞻仰活动区、陵寝;新建了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陈列、收藏了400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陵园园名由郭沫若题写。陵区中心矗立6米高的花岗岩纪念碑,正面镌刻董必武题词“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背面刻有郭沫若的题诗:“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唤万民。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
纪念碑左、右、后面为墓区,共安葬着123位抗美援朝烈士。其中有3位军级干部、10位师级干部,以及团级干部和战斗英雄、模范、功臣。园内栽植松柏等树木4000余株。纪念馆中陈列的烈士遗物有:邱少云烈士生前用过的冲锋枪;孙占元烈士生前用过的轻机枪;杨根思烈士生前作为毛主席的客人,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的请柬;蔡正国等烈士生前荣获的朝鲜一级国旗勋章;蔡正国副军长牺牲时的弹洞血衣,红军长征10周年纪念章;吴国璋、饶惠谭等烈士生前的用品等遗物;郭沫若讴歌黄继光、邱少云烈士的诗词手迹等等。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的123位烈士遗体,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年底,从朝鲜战场上运送到沈阳的。1951年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修建的同时,便有烈士遗体相继送来安葬。翻开烈士陵园的原始“志愿军烈士入园登记表”,123位烈士的自然情况历历在目;每个登记表上,都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的大印,留有组织部部长谭开云等领导的亲笔签名。

02、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是二战时期日本在沈阳设立的一个专门关押太平洋战争中受俘盟军的场所,时称“奉天俘虏收容所”。
“这里曾关押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法国6个国家的战俘共计2019人,平均年龄26岁,将军以上军官76人,248人长眠于此……”随行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刘长江介绍,奉天俘虏收容所是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中心战俘营,也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本土及海外占领地设立的18座战俘营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座,被称为“东方奥斯维辛”,2008年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曾关押着2018名外国战俘;这里,曾留下中国工友与战俘的跨国情谊;这里,是日本侵略罪行的重要见证!这里是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日前,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在沈阳日军战俘集中营内抗争的史实,再度引起广泛关注。人民网记者也通过镜头走进这座“东方奥斯维辛”,记录它的前世今生。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150米,共占地45355平方米(据日方文档记载),共有三座供战俘居住的营房,一处医院,一处日军办公用房,其余还设有厨房、食堂、猪舍、厕所、供暖锅炉房等20处附属建筑。而依托战俘营遗址修建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旧址陈列馆由入口广场、史实陈列馆、战俘营房复原展区、日军办公用房复原展区、纪念广场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0余平方米。其常设展览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实陈列》和《战俘画笔下的战俘营》,共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文物史料近百件。
二战时期日本战俘营的设立,主要有两种战俘营,一种是军令战俘营,属于临时性质,流动性比较大;另一种是军政战俘营,归日本陆军省管辖,一般固定在某处,战俘长期关押在此。沈阳的战俘营是典型的军政战俘营,沈阳战俘营及其分所曾关押过大批的盟军高级将领。当年的战俘营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墙上布有电网,围墙内约5米处还设有铁丝网,围墙四角建有木质的巡视岗楼。
沈阳盟军战俘营在二战历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国际影响力,直接与之相关的国家和地区就有十几个。沈阳盟军战俘营不仅见证了人道主义原则受到肆意践踏和人性惨遭蹂躏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工友与外国战俘之间的患难情谊,它承载着盟军战俘的特殊记忆以及他们与老沈阳人的生死友情。这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也从特殊视角见证了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地位。

03、沈阳满清一条街
沈阳满清一条街东起雄伟壮观的抚近门,西至气势恢弘的怀远门,全长1300米,雕梁画柱、青墙飞檐的仿古建筑,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构筑了独具满汉特色的人文景观。1998年8月以来,每年一次在这条街上表演声势浩大的皇家礼仪大-。
清代一条街东起抚近门,西起怀远门。暮色降临,当你从高大宏伟、美丽壮观的抚近门步入古老的小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耸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两旁的楼房,一座座楼房重檐翘角,每层檐下都是漆栋画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五彩斑斓,门前那一对金字黑匾,古色古香;那楼顶和每层楼檐上的彩灯交相辉映,把每层楼房勾勒得更加富丽堂皇。具有悠久历史的故宫就座落在清代一条街。
当走出“武功坊”时,你会被下马石前不远的一座高大雄伟的塑像吸引住的,这是一位披盔戴甲,腰挎宝剑,胯下骑着一匹战马的将军,他目视远方,右手紧握战刀,左手紧勒疆绳,战马仰起前蹄,咆哮着,好像要去冲锋陷阵,又好像打了胜仗凯旋而归。在由页岩砌成的两米多高的塑像基座上,正面嵌着三个金字“皇太极”,背面写着他的生平。原来,三百多年前,努尔哈赤在这里建都,他死后,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位。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含义吧!如果你赶上皇家礼仪表演,那场面可是既壮观又热闹,无论服装、道具,妆扮一律清朝原滋原味,活脱脱的皇亲贵族展现眼前,让你一饱眼福。至于街上各类店铺,陈设都古色古香,清味盎然。
清代一条街历史悠久,沈阳满清一条街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风格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外游人。它是我们沈阳的骄傲。它的过去是古朴典雅,它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在资中县城中心偏西,有一条宽5.1米,长120米,南北走向的大街,全街两旁房屋全是清一色带挑梁家建筑,一样高低,一样格调,门面大小一致。3层木板楼、小天井、木板门,门上雕有文武两门神,临街的格子窗、滴水檐瓦,整齐划一,它就是有名的清代一条街。它以简朴浓郁的清代风格吸引着广大游客。
沈阳满清一条街原名新正街,建于清光绪31年,因临近州衙,一般为诉讼、报告的人歇息侯信,因此,全是旅店、饭馆、茶楼、酒店。时至今日,沈阳满清一条街仍以饮食业为主,全街有40余家店铺经营着资中的名小吃、茶楼、餐馆等。街北出口,街两边木柱上还有原资中学政、四川著名书法家包汝楷撰写的对联,反映了当年这条街的繁荣。

04、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是辽宁最为重要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宣传展示机构,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馆藏文物总量达11.2万件(套),其中尤以《曹娥诔辞》《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北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瑞鹤图》等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出版有《馆刊》《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清宫散佚国宝特集(书法卷绘画卷)》等学术著作。"辽宁博物馆新馆文物专题展" 荣获第六届(2003--2004年度)全国(中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评选精品奖。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辽宁省博物馆新馆位于沈阳市浑南区中心广场东北侧(浑南区智慧三街157号),占地面积8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13平方米,分陈列展览、观众服务、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等五个业务区。陈列展览区建筑面积42,979平方米,展厅使用面积共24,101平方米,展厅22个。展馆一层展厅使用面积8,739平方米,以举办临时展览为主,用于引进国内外历史、文物与艺术类展览;另有3个展厅用于馆藏文物展,拟分别举办中国古代碑志、明清玉器和明清瓷器展。展馆二层共设有6个展厅,展厅使用面积5,437平方米,拟举办馆藏辽瓷、货币、佛教造像、玺印、铜镜以及满族民俗展。展馆三层以举办常设展,即“古代辽宁”为主,设5个展厅,展厅使用面积9,925平方米。另外3个展厅用于馆藏文物展,拟举办馆藏书法、绘画与丝绣展。
同时,利用新馆序厅正面影壁和两侧各六块墙体,以辽宁历史文化为主题,创作铜质浮雕,以展现辽河流域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并为新馆建筑增加浓厚的文化内涵。从主浮雕方向右前方顺时针排列,以主浮雕“文明曙光”为起点,依次为“北土方国”、“开疆拓土”、“华夏一统”、“开发辽东”、“儒风北渐”、“隋唐营州”、“契丹肇兴”、“金代东京”、“九边之首”、“满族崛起”、“东北易帜”、“国歌序曲”。13块浮雕以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系统生动地展现辽河文化的发展史,也是辽博新馆序厅的特别之处,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建成开放后的辽博新馆将以创建东北最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国家级博物馆为发展目标,以“五个一流”即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功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展览为发展定位,努力在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播人类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辽宁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05、沈飞航空博览园
沈飞集团公司1951年6月29日正式创建,被命名为“国营第112厂”。1957年6月15日,启用厂名国营松陵机械厂。1979年6月5日,改称国营松陵机械公司。1986年1月1日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1994年6月29日,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在原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的基础上,裂变组建了沈飞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集团公司)。2008年11月,中航工业战略重组,简称“中航工业沈飞”。沈飞曾生产了40多个型号,8000余架战机,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沈飞航空博览园的大门足够特别,状如凌空的机翼造型从大门一侧伸出,“机翼”下面就是售票处,透过伸缩门能看见主馆正门和停在草坪上的飞机。假如是第一次无意中路过,任何人都一定非常好奇。
从博览园大门进入,东侧林地的草坪上就停着一架银白色的歼5,国产第一架跨音速喷气式歼击机,机身上的红色数字56719表示飞机试飞成功的日期。该机是仿苏米格-17埃弗型战斗机,我空海军驾驶该机击落击伤入侵F-86等飞机40多架。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到沈飞视察,观看的就是这种飞机。
靠近东侧围墙的场地上停放着强5型飞机、歼6原型飞机、歼教6原型飞机、歼7型飞机、歼6III型飞机。还有机身如披了蓝色迷彩服一样的歼7型飞机、沙漠迷彩服颜色机身的歼8型飞机、歼8II型飞机等。通往主馆的路西草坪上停着一架上下双翼,体型庞大的军绿色运输机。
博览园的主馆是一座四层的大楼,圆顶,淡黄色楼身,玻璃均为天蓝色,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主馆分上下两层,序厅内的展台停放着一架飞机,周围的墙壁上有国家领导人到沈飞视察的图片。厅顶和二楼连通,悬挂着三架飞机模型。
“志在冲天”展览主要展示沈飞从小到大,从修理走向飞机制造的过程。图片中让人记忆深刻的是1930年张学良将军命令东北边防军修建北陵飞机场,并着手创办东北航空工厂,后因日本入侵而夭折。机场后被日军占领,共掠夺飞机260余架,成为日军从空中残害中国人民的基地。实物中的一块界石是1999年沈飞动力处的职工清理环境挖掘土地时发现的,是日本侵略者在沈飞附近驻军和日本人开办工厂的罪证。中华民族“航空救国”的梦想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1951年,沈飞的前身国营112厂正式成立,在抗美援朝期间,该厂为中国志愿军空军提供大量装备。
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间内墙壁上挂着一些沈飞职工几代人在此工作的合影照片。金连佐一家三代23人在沈飞工作,至厂庆50周年累计工龄485年。走着楼梯,看着这些图片,不由得心生敬意。
因为在军用飞机中,歼击机是装备数量最多,应用最广,发展最快的机种,最先进的航空技术大都在歼击机上首先应用。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歼击机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其航空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接下的从“碧空雄风”展览到最后的“世界展望”主要展示歼击机在我国的发展和航空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在二楼的大厅里,最吸引人的是模拟实物类展品,包括歼6的前机身、座舱、机翼、平尾、复合材料、人物雕塑、弹射座椅、钛合金结构件、飞机航炮、火箭发射器,飞机的各种仪表,机载设备,还有20多种飞机模型等。有兴趣的还可以看看1:2概念机模型,全机静力实验模拟演示系统,涡喷-6型发动机,高速风洞模拟演示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模拟演示,D-4型气垫船模拟演示。
沈飞航空博览园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陵北街1号,2001年建成,是融我国歼击机发展历史与航空知识于一体的大型科普类专业性展馆。博览园占地2.5万平方米,分为室外展区和室内展览区两个部分。
室外外展区有休闲广场、服务部和展示沈飞公司生产的各型歼击机的飞机展示区。室内展厅分为序厅、志在冲天、碧空雄风、驰骋疆场、走向世界、世纪展望等7个展览部分,有珍贵历史图片660多幅,实物200余件。

06、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占地2500平方米,展览面积740平方米。中共满洲省委是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至1936年1月在东北地区的最高领导机构。
中共满洲省委是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10月至1936年1月在东北地区设立的最高领导机构。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以陈为人、刘少奇、陈潭秋等为书记的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领导的东北地区一次又一次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士兵运动,发展和壮大了党组织。尤其是在“九一八”战争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旗帜,勇敢地、卓有成效地组织和领导了东北地区的也是全国第一阶段的抗日战争,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2020年7月1日,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在重新布展后正式对外开放,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纪念馆还首次展出赵一曼用过的毛毯、赵尚志的逮捕令等珍贵文物。
该馆主要展览内容有中共满洲省委历史陈列、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复原陈列、刘少奇旧居复原陈列、中共沈阳地方史陈列。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为一栋面阔六间进深一间的硬山式青砖瓦房,其东侧四间就是1927年至1929年间的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

07、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
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位于沈阳,是辽宁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由沈阳文物古迹保护研究中心管理使用。展出东北讲武堂相关历史原貌。东北讲武堂由徐世昌建于1907年,张作霖于1919年发展续建,成为与黄埔军校齐名的军校。2012年,陈列馆启动建设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旧址由沈阳中捷友谊厂使用,由沈阳文物古迹保护研究中心管理使用。2008年,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被公布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公布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北陆军讲武堂始建于1907年,时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遵照清政府命令创设 “东三省讲武堂”,最初借用奉天小学堂校舍作为开办场所,1908年迁址到小东边门外。此后,东三省讲武堂时断时续,发展缓慢,直到1919年张作霖建立“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以后才真正发展壮大,并改名为 “东北陆军讲武堂”、“陆军讲武堂”,其间还开设了北京分校。
1928年9月,东北讲武堂迁址沈阳东大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东北讲武堂宣布停办。
东北陆军讲武堂与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等三所军校一起,并称为当时的四大军官学校。东北陆军讲武堂的教学内容分为学科和术科两部分。学科主要教授战术、兵器、地形、筑城、交通、军制等六大教程及各种典范令。术科主要包括制式教练、战斗教练、技术训练、夜间教育四大类 。东北陆军讲武堂从张作霖续建开始至“九一八”事变为止,共培养了11期学员,达万余名 。
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建设工作2012年启动。陈列馆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展览面积近700平方米。陈列馆主题陈列“我武惟扬——东北讲武堂历史陈列”。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力求再现东北讲武堂的历史原貌,突出其军事教育特点与爱国主题。

08、清昭陵(北陵公园)
清昭陵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12号,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的陵墓,位于盛京(沈阳)北部,因此也称"北陵"。陵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清昭陵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昭陵与清福陵和永陵合称为“关外三陵”,也是清初关外“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伟、的一座。昭陵不依山傍水,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中部,从正红门到隆恩门;后部,从隆恩门到宝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两侧呈对称布局,建有辅助建筑。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 (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清昭陵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建筑独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是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1927年,当时的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即北陵公园。建国以来,经过不断维修增建,广植花木,北陵公园已成为沈阳市最大的公园。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为金(后金)主。并于天聪十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称皇帝。皇太极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不仅仿照明制设立“六部”官衙,而且组织人力翻译汉文典籍,他与其父努尔哈赤一样,对满族初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09、清福陵(东陵公园)
清福陵,又称沈阳东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为盛京三陵之一。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总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
福陵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另有努尔哈赤的后妃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人葬于此处。天聪三年(1629年)将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从东京尼亚满山迁至福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陵墓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来在康熙(1662-1722年)和乾隆(1736-1795年)年间又续有增建。
清福陵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自南而北渐次升高。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陵寝。福陵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起被代辽宁省政府辟作公园,因其位于市区的东部而得名“东陵”。除方城明楼曾毁于雷火后又修复外,其余皆保存完好。
1988年,清福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4年,包括清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清福陵始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最早关于太祖陵的记载出自《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己亥条, 记录了迁暂安于沈阳城西北隅的努尔哈赤“梓宫”,与辽阳东京陵的孝慈高皇后 “梓宫”,奉安沈阳太祖陵。
天聪八年(1634年)之前,福陵没有“寝殿”,太祖宝宫奉安五年后,便有意扩建福陵:“天聪八年(1634年)十月己丑,礼部和硕贝勒萨哈廉传谕工部曰:太祖山陵,应建寝殿,植松木,立石狮、石象、石虎、石马、石驼等,俱放古制行之。”隆恩殿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至崇德四年(1639年)之间,方城、隆恩门至迟建于崇德四年(1639年)。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定陵号为“福陵”,制定了福陵祭礼。
顺治七年(1650年)四月,清廷立福陵石象生、望柱、擎天柱。至顺治八年(1651年), 扩建福陵享殿等工程结束。同年六月,礼部奏请应按照帝王陵寝,重新修缮祖陵。直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角楼、衙门、正红门两侧掖门新建完成,并更换石象生下须弥座、修葺方城,顺治朝的营建全部结束。由东西红门石作判 断,东西红门应建于顺治朝。
天聪八年(1634年)提议修建的“寝殿”,于康熙二年(1663年)开始动工。次年,立谥号碑,建明楼。康熙二十七年二月“恭建福陵神功圣德碑” 成。
民国十八年(1929年),辽宁省政府将福陵开辟成公园,因位于市区东部,故得此名。

10、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原是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今沈阳东关模范小学),位于大东区东顺城街育才巷10号。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3年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
在沈阳学习期间,周恩来十分刻苦,他主张知识要广博,认为“一物不知,学者之耻”。他各门功课成绩都是优秀,尤以作文最为突出。他的作文经常被贴在走廊的优秀作文专栏里,作全校学生的“范文”。1913年6月,他的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在奉天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后被编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该文立意新颖,言简意赅,论说精辟,并以新思想贯穿其间。他主张:“注重道德教育,而辅之以实利美感,更振之以军国民之精神。”此文获得很高评价。奉天省有评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学校国文成绩》的评语为:“衔华佩实,左宜右有。”
周恩来主张认识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不可人云亦云。他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当“慎思而明辨”“切勿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同时借古喻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强烈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观点,痛斥清政府媚敌卖国腐败无能的行为。周恩来说:“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也不能例外。”1913年8月,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南开学校。临行前他给同学的赠言是:“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
周恩来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是他光辉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他最终成为党的领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978年3月4日,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对外开放。周恩来从小立志救国,为中华崛起而发愤读书的精神,在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11、中国工业博物馆
中国工业博物馆坐落于国家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东北第一大城市---沈阳,所以也称为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沈阳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是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
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地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都为如今的馆藏。中国工业博物馆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中国工业博物馆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目前有1300多件实体文物。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铁西区取得了令国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国家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2008年被列为18个“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典型地区”之一、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将《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据此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亲临铁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铁西区在引领我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在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方面做出贡献。原省委书记闻世震同志也明确提议在铁西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
2010年11月30日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同志来铁西听取中国工业博物馆筹建情况汇报时,更明确的要求要加强研究论证,抓好规划设计,加强场馆建设,使其成为展示沈阳工业文明的新亮点。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中国工业 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的建设”。 铁西区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并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称,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全国尚无此类博物馆,铁西区将填补国内空白。
铁西区承建项目的优势 历史优势。铁西区工业历史悠久,从1905年首家使用现代化机器企业诞生开始,经历了日本殖民工业、国民党时期工业和新中国工业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铁西曾生产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水压机等几百个中国工业史上“第一”的新产品,被称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铁西区因工业而诞生,为工业生长,也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人文优势。工业是铁西历史的主脉,工业文化是铁西的灵魂。铁西工业文化源远流长,沧桑厚重,对于几十万产业工人和铁西人来说,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劳模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铁西人文情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铁西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新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地缘优势。铁西生态宜居环境迅速提高,2008年荣获全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建国60年60大地标”之一,铁西作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沈西工业走廊开发的重要区域,还将面临筹办“十二运”等多重机遇,区位优势尽显无余。

12、张氏帅府(少帅府)
张氏帅府(英语:Commander Zhang's Mansion),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张氏帅府是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
张氏帅府是仿王府式建筑。从围墙内的建筑来看,整个帅府是以东、中、西三路南北纵向排列布局,营造“府”的氛围。为将府宅建得和沈阳故宫一样气派,张作霖将帅府前部营造成一个过渡空间——前庭院(序厅),由东西走向并排的东、中、西三座辕门和一座大型影壁构成的1500平方米的前庭院是进入帅府的导入区。
张氏帅府的府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共有11栋57间,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 四合院正门南侧有一座起脊挑檐的影壁,刻有“鸿禧”大字的汉白玉板镶嵌在影壁正中,正问两侧各立着一对抱鼓石狮和上马石。民国时期,四合院朱漆大门彩绘着秦琼、敬德两位门神画像,内侧门楣上方悬挂着"护国治家"的大字牌匾。一进院东厢房为内账房,西厢房为承启处;东耳房是厨房,西耳房为库房;东西门房分别为电话室、传达室和卫兵室。通往二进院的大门是一座雕刻镂花的门楼,称垂花仪门。
一进院正房中间为堂屋,三进院是内宅。二三进院间有侧门回廊相连,并有角门通往东院帅府花园和大小青楼。三进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又有东北辽南民俗风格,门廊柱的油饰彩绘独具特色,窗下墙身的砚石浮雕堪称一绝,是研究民族建筑和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东院由大、小青楼和帅府花园等组成。张氏帅府花园建有假山、花坛、雨路、亭台水檄、荷池和隧道。张氏帅府东北角建有关帝庙。西院的七座红楼建筑群,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张学良规划并筑好地基,“九·一八”事变后建成的。此外,在张氏帅府院外的东部和南部,还有赵四小姐楼、边业银行和帅府办事处(俗称“帅府舞厅”)等建筑。

13、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
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 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

14、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座落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地,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遗址的东南侧。始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展览面积9180平方米。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多年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以“收藏历史记忆,展示历史真相”为己任,着力围绕九一八历史开展文物及史料的收藏、展示、研究和对外宣传教育。基本陈列《九一八历史陈列》,通过大量文物、历史照片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真实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及对我国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生动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此展览曾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奖。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馆二十余年来,累计接待观众数千万,年接待观众达100万人次,已成为对广大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办重大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自1999年起,每年的9月18日,社会各界都在这里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届时沈阳全城将拉起防空警报,撞响14下警钟,以警示世人勿忘国耻、勿忘“九一八”。

15、 刘少奇旧居
沈阳的刘少奇旧居,原址在沈阳市沈河区惠工街4段宏业南里2号(原奉天西北工业区皇字78号),为东北讲武堂高等军学研究班学员宿舍,是1929年7月至1930年3月刘少奇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时的居住地。1992年,刘少奇旧居按原貌重建于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原北市场福安里4号)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北院。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为1927年至1931年间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
中共满洲省委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统一领导东北地区革命斗争和党务工作机关,自1927年10月成立到1936年1月撤销,历经8年多的奋斗历程。中共满洲省委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为人、刘少奇、陈潭秋等先后担任省委书记。
1929年7月14日,刘少奇临危受命来到沈阳出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他以小职员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革命工作。首先着重抓党的自身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严密组织生活,同时恢复和整顿各地党、团组织。当时,刘少奇是国民党全国通缉的中共著名活动家。他的湖南口音,使他在公开场合活动很容易引起注意,风险无处不在。但是,当他得知奉天纺纱厂工人罢工条件已趋于成熟的情况,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纺纱厂进行部署。他不幸被捕后,针对奉天高等法院“煽动工潮”的指控,从容沉着,并机智地以攻为守,没有泄露党的任何组织和秘密。法院只好以“证据不足,不予起诉,取保释放”的判决结案。出狱后,刘少奇有力指导了中东路工人斗争。
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工作,东北革命斗争逐步高涨,刘少奇出色地完成中共中央交给的任务,在东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当时周恩来对刘少奇在满洲省委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精神上、路线上迥然与前异,的确创造了满洲党之斗争的精神。”
1992年7月1日,刘少奇旧居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刘少奇旧居及中共满洲省委旧址陈列分为中共满洲省委历史、刘少奇与东北等专题,充分展现了刘少奇等共产党人为东北革命鼓与呼的豪情和贡献。

16、 陈云旧居
沈阳的陈云旧居位于和平区桂林街89-3号,是1948年11月至1949年5月陈云担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时的居住、办公所在地。2005年,旧居修缮一新,辟为“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旧址”,常年展出“陈云同志在辽宁”专题,讴歌陈云在东北解放战争、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中建立的丰功伟绩。
当年,在这里,陈云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运筹帷幄、殚精竭虑,领导接收沈阳。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陈云任东北局副书记兼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他强调:沈阳是我们党接收的第一个大城市,一定要接管好。军管会按照陈云提出的“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方针,开始了全面、完整的接管工作。
陈云和军管会首先把解决电力、交通、通讯问题作为城市运转的起点,并着力抓紧解决粮食供应、金融物价、俘虏处理、枪支收缴等有助于恢复社会秩序和稳定人心的关键问题。
陈云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积极发挥军管会各成员作用,使许多复杂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同时,陈云进入大城市后,始终保持生活俭朴、谦虚谨慎的品格和作风。在他领导下,短短两个月便顺利地接收了沈阳,并稳定了政治、经济形势,恢复了正常社会秩序。
1948年11月28日,陈云写出《关于接收沈阳经验简报》,上报东北局并转报中央。12月14日,中央批转“经验简报”,使其示范全国,成为当时全党接管其他城市的基本准则。
在接管沈阳的实践中,陈云以优良作风在沈阳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丰碑。他坚强的党性和不可动摇的革命信念,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调查研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廉洁奉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可贵品格,充分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永远鞭策后人。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