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首次提出“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导致我国各地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多发频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江都水利枢纽到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从长江三峡大坝到淮河王家坝闸……总书记多次考察国家水网重点水利工程,要求“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筑牢水网安全之基
作为与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并列的现代社会四大基础性网络之一,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保障国家水安全是建设国家水网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使命。2021年5月14日,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两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将“安全可靠”作为国家水网的建设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目前,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骨干输排水通道正在加快形成。南水北调东、中线建成以来,累计调水量超过69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76亿。水质好、口感好的“南水”,更加有力地保障了受水区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
夯实水网韧性之本
水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建设有韧性的水网是提高国家水网抗风险能力,保障我国用水安全和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广趋强态势。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应“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洪涝干旱防御工程标准,推动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强韧性的安全水网。
作为国家水网主网区,湖北拥有“三江”“千湖”和4231条河流、6900多座水库,年均过境水量6325亿立方米、自产水量989亿立方米。其境内的三峡、丹江口等水利枢纽都是国家骨干水网重要调蓄节点,是名副其实的水利大省。
总书记此次在湖北提出建设水网的韧性要求,更具深意。
目前,湖北正在加快构建“三江千湖,北送东流”韧性安全水网,完善城市供水网络布局,构建多水源、高品质、有韧性的供水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重大项目建成后,不仅助力完善国家水网的动脉工程,还将提升国家水网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发电、生态等综合能力,增强水网韧性。
构建现代水网建设之路
水网是一个复杂的巨大体系,提升其高效智能运行水平,关系到14亿人的水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提升流域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
以数字赋能新时代治水管水,正是国家水网建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塑造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南水北调东、中线数字孪生水网平台基本建成,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孪生系统建成投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持续推进,国家水网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甘肃省疏勒河流域利用卫星、无人机、物联网等监测感知技术搭建了实时水情生态监测系统,通过水利专业模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数字空间构建了数字孪生的疏勒河仿真模型,与现实流域同步仿真运行、迭代优化,实现对现实流域的实时监控、优化调度,解决了流域的精准调度难题。
此外,全国七大流域和多个省、市、县的重点工程,都已开展数字孪生水网先行先试建设。
水利部专家认为,充分发挥数字孪生水网永不疲劳、永远在线、持续运行的特点,能够实现对物理水网运行状态的全天候、全天时在线监控,进而实现国家水网运行调度的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和安全性。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此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事关亿万人民福祉,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正如总书记所言,“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来源:共产党员网